標題取自侯文詠的不乖
我們總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,但卻往往做不到,
「知道」卻「做不到」那跟「不知道」有什麼差別嗎?
well 我想沒啥差別 只是「知道」卻「做不到」多了掙扎的步驟 就是我無法心甘情願啊~~~
譬如說 或許我跟婆婆沒有那麼情投意合 所以我也不會太強迫自己要跟老人家多熱絡
只要大家相安無事 互相幫忙照顧就行 但我很希望我面對她時是可以再正面一點
好比說:當她可能對於我挑選的餐廳有所意見時 或是 她習慣要你照她的話來做 但我不想時
我可以有更好的臉色或態度來面對她!!我很希望擁有這樣的習慣 ~
這或許是種精神勝利法 我無需為了她的想法 而讓自己不自在不快樂
很多媳婦就是不喜歡不自在的因素 而寧願離婆婆遠遠的
所以如果我可以快樂泰然處之 也是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力量
因此根據書本的講法 他說我們應該從「接受」開始,
接著「規劃一份構想」作為一種面對自我的書面承諾
但是如果執行起來還是不如預期時,特別是當事情變得窒礙難行時
就要告訴自己「回首初衷」!!
所以說啦!!!! 我認真地想了幾個方法
一、儲備正面能量 養成感謝的好習慣
6/4感謝老天爺讓我去獅湖國小宣導時 外頭不下雨
6/4感謝聖文還特別送了我小禮物 收到禮物果然女人都很愛!!
6/5感謝五金行的老闆 退還電池時 還祝我發票中獎 so nice!
6/6感謝雅芬姐 去到衛生所看到她就是開心與安心~
6/6感謝鄰居郭老師的問候 下次我也要開心地問候人家
6/6感謝晚上11:12 雨終於停了 這樣婆婆才不會難以入睡~
6/7感謝蚊子姊幫我留便當
6/7感謝考生提前交卷 總是讓我有多的時間可以休息
6/7感謝老公帶我去監考
6/7感謝阿母特別跟我一起去好市多買東西
6/7感謝洪小妹帶婆婆去吃飯 讓我安心跟娘家人相聚
6/8感謝監考always有電梯可坐
6/8感謝監考夥伴總想餵飽我
二、正面翻譯婆婆的話
她可能嘮叨唸誰 就告訴對方 她是在關心你
如果她又在抱怨身體不適 就安靜的做到傾聽
三、每天都去散步 放空心思 順便做到回首初衷的工作
也當是給自己的一個獎勵
四、想想老公對自己家人的好
基於平等互惠原則 我不妨也努力加油!!!
不過我寫了這麼多 星期天晚上回家跟婆婆一起外出用餐
還是覺得容易不耐煩耶~~~
果然是 「知道是一回事 做到又是另一回事」!!!!!
快阿~ ihappy的回信快給我密碼吧~~~好讓我聽聽專業人士的看法為何嚕!~
希望快樂面對小姐您好:
在信中其實可以感覺到您是個知福感恩的人,處於無法自在生活、享受夫妻兩人甜蜜時光的當下,仍願意看見婆婆對自己生活中的付出(三餐與生活庶務),仍願意觀照年長者在身心健康的特殊需要,同時,自省自己的差別心是起因於無法將婆婆與大姑小姑視為自己家人…。我想,若是婆家的人知曉您心中這些自責與感恩,或許往後就是不同的對話互動了;畢竟,在現代社會中,願意與公婆同住甚至視如已出(沒有每天大小聲就算達到此標準了…),實在不容易,也十分不簡單。
但此刻,下班回家卻成了一種莫名無形壓力,彷彿回家不再是卸下防備身心放鬆的休憩處,仍必須扮演媳婦、嫂嫂、弟妹、舅媽…等因著婚姻而新增的身分,偶爾處之,尚可一笑置之,不過若需天天上演相同的劇碼,大概很難真正處之泰然吧!信中亦多次提及,與婆婆同住最大的困擾是其個性導致家人屢見爭執,從買菜做飯、管教教養、叨絮抱怨健康議題等,看來不僅是同為一家人的大姑小姑已無感,對嫁入夫家的您來說,半年的時間,似也到了極限。
傳統的禮俗文化將常讓我陷入深思,結婚後嫁入夫家,為何就變成別人家的人,同時卻沒人關心自己也曾是別人家的女兒呢?對您來說,唯一熟悉的人是先生,其他夫家大大小小親朋好友既無血緣亦陌生,一下子就要自己熟悉每個人的性格習慣,甚至適應其生活步調節奏,對婚姻中的女性來說,一向是極大的壓力與焦慮。半年後的現在,也許正是我們需要認真看待自己對未來生活期待的時刻,我想傾聽自己內心的需要並不自私,不在乎他人才是。
您提到很希望能擁有自己獨處(與先生兩人獨處)的時間,羨慕大姑小姑可以單獨出遊不用攜婆婆帶家眷的,這表示,您在婚後是否很快地便已成為夫家中的核心成員(或最好說話/最願意體貼別人),家中行動以妳為準則,以致於回娘家時還會帶著婆婆小姑同行……。而您心中對自在生活的期待或渴望,是否有機會跟夫家的家人說說呢?
古人常說:「婆媳、姑嫂、妯娌,家中三大難題」,有著值得思考的意涵,如果除去性別觀點之外,這三種關係皆代表著一起密切生活的不同角色與成長背景的融合(或著折衝),然而希望符合傳統禮節(三從四德)又希望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模式(兩性平權),我必須坦言難度很高不易實現,反倒是各取一半的所需,較常是現代家庭的選擇。
來信中也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,我的看法如下:
一、找出婚後獨屬自己生活圈的時間、地點:
如同您所言,婚姻+與婆婆同住是自己的選擇,似乎沒啥可說的,不過結了婚並不代表我們就失去「完整的自己」,我們依舊可以保留自己的朋友、自己的社交時間,只是相較於婚前會有明顯減少就是了。
二、延續過往值得保留、可創造歡笑的生活型態:
婚前與先生出遊或約會時,應該是兩人獨處吧?!當時不用帶著婆婆大姑小姑一家人,為什麼婚後就必須如此呢?看場電影、到民宿過夜維持婚姻關係的甜蜜,為什麼等於罪惡感呢?您必須瞭解,只有婚姻關係的良窳,才是維繫這一切的關鍵ㄚ!
三、尋找不同於過去單身生活的社群友朋:
進入婚姻的朋友們大都同意,婚前婚後的生活大不相同,有些眉眉角角的確是有經驗的三姑六婆才懂得的,如果可以試著多認識有相同處境的朋友或一些夫妻共同參與的活動(煮菜/溯溪),一定可以多跟別人的經驗做些交流分享的。
四、認真看待內在需要,適時調整現有生活:
衝突與摩擦不會因為時間流逝而消失,但是會因為距離而有所減緩,請記得,現在您也是家中的一份子,自己的需要跟婆婆/先生大姑小姑姪子有相同重要地位,委屈自己不會帶來幸福,照顧好自己也願意照顧家人,才會是家庭和諧的起源。
其實,說到這裡還有個關鍵人物尚未現身:「您的先生」,是不是能夠瞭解您體諒您婚後進入夫家在適應生活上的難處。許多男性不一定能明白女性內心的委屈無助,畢竟他們一直生活在自己家中,就算暫住岳父岳母家也把自己當客人;成為新科媳婦的您,不知道是否依舊擁有先生的支持安慰,而非向他傾訴之後還得面對他抱怨自己成為夾心餅乾的壓力與無奈。
若先生得以感同身受,我想對您來說是莫大的福氣,表示他選擇看見妻子的付出,也看到母親的堅持,在世俗的對錯與傳統倫理的尊卑之外,先生仍願意視您為獨立的個體,需要關懷鼓勵,而不只是要求認同委曲求全。而您,此刻是否願意將這些心中的感受,向先生訴說呢?
衷心祝福您尋得屬於自己的幸福平衡,同時能在其中自在快樂。